这两句诗出自《清明》,意思是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指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了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路上行人欲断魂 ”,则由写客观转向写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用的非常好,写出了细雨丝飘飘。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这两句诗表现了清明节路上行人的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是: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这句诗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诗的全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这是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说的是在清明这个特别的日子,连老天都在悲伤,路上的行人在吊念逝去的亲人伤心欲绝!借问酒家何处有,说的是作者心情很压抑想借酒消愁!“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是杜牧的一首经典诗作,可谓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杜牧在清明时节的所见所感,短短四句就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宛如天成,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
杜牧的这首小诗,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无论何时让人读起来,都觉得余韵邈然,耐人寻味。或许,这就是古典诗歌最大的魅力吧!
该诗句描写的是清明节时候的场景,而清明节为每年农历4月4日至4月6日,因此是在春季。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全诗原文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扩展资料: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