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郡是从秦汉到隋唐一直都存在的行政区域。
(秦时的陇西郡)
这个地方原本是义渠的地盘,义渠被秦灭了后,建立了陇西和北地两个郡。这个时期陇西郡的面积相当大,包括了现在的甘肃天水和兰州等地。
到了汉朝的时候,陇西郡属于凉州刺史部,被一分为二,天水从陇西郡分理出来,独立成郡,即天水郡,汉昭帝的时候,兰州又被分了出来,先是独立成县,隶属于天水郡,后来也独立成郡,即金城郡。
唐朝的时候基本沿袭了汉朝时的建制,陇西郡隶属于陇右道,有一段时间唐朝流行把郡改为州,所以陇西郡改做了渭州,金城郡改成了兰州,后来又被改了回来,治下有四个县襄武、陇西、彰县、渭源4县,范围大概在今天甘肃的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县地。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而金银器又是唐代工艺美术的代表,所以绝大多数器物属盛唐时期的何家村窖藏可称得上“皇冠上的明珠”。
“东市库卌五两半”银饼
何家村出土金银器270件,其中带有墨书题记者,共计90件,还有两件金盆传原有墨书,另有7件残存有当时包装纸印上的墨书。这些墨书题记对于揭示器物名称、唐代衡制、赋税制度,反映埋葬情况、器物来源、检校藏品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书法价值也不容低估。
对于唐代赋税的认识
东市和西市是隋唐长安城中设立的集中商业区,市内以井字形街道分割为九区,每区开设临街的各行店铺,据宋敏求《长安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可见“东市库”银饼是经营邸店、店铺的商人上交国家的税银。
“宋之”银饼
因为许多有势力的贵族大臣在市内经营邸舍、店铺,以取厚利。以至于开元二十九年(751年)正月下诏:“禁九品以上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宋之”、“赵忠”等当是商人名。根据《旧唐书》卷44《职官三》:“两京都市署”,“京师有东西两市”,东市库可能就是京师都市署属下之库。
赵忠 银饼
“五两朝”银铤之“朝”,据《唐六典》卷20:“左藏有东库、西库、朝堂库”,可见刻有“朝”字的银铤,是中央铸造,国家库藏—左藏所属朝堂库之物。其上墨书是后来重新称量时所记,“卌八两半”不是这枚的重量,而是多枚合称,最后将重量记在此银铤上的。
五两朝银铤
左藏是户部管辖的国库,专门负责国家赋税所得,国库银铤主要来自地方赋税和供奉,从“十两太北朝”银铤清晰的剜削及补钉痕迹分析,国库银铤的管理有统一的重量要求,称量也非常严格。因唐代库藏日常业务由太府寺管辖,有人认为太北之“太”应是“太府寺”。该银铤上墨书已不清,应是第二次重新校对重量时所写,内容应为重量。
五两一分半银铤
“五两一分半”银铤,墨书与何家村绝大多数金银器上墨书字体相同,应为埋藏前称重所写。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如此一来,表达诗人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诗人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这是比珍珠还真的真事。常言道,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白居易正是用一首诗杀了一位美女。这位受害的美女名叫关盼盼。
话说白居易有一次到徐州拜访同僚张愔。张氏为了尽地主之谊,将自己深爱的小妾关盼盼请出来为白居易一展歌喉,并献舞一曲。
白居易见猎心喜,恨不得自己和张氏对调,而将关盼盼据为己有。可是场面上的事情,白氏又不能斯文扫地,就将心思按耐下去了。
后来,张氏因病去世,留下关盼盼寡居在徐州燕子楼。
白居易不知出于什么目的,赋诗一首,内容大概是:姓张的一掷千金将你关盼盼买来,教你歌舞,对你疼爱有加。现在他死了,你关盼盼为何不追随于地下?
关盼盼见到这首诗后,也赋诗一首,然后自尽身亡。诀别诗的内容是:为张氏守孝十年,是为了不让别人说他好色,并非贪生怕死。
就这样,关盼盼香消玉殒。
要说白居易爱情观不正,是由来已久的。他写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缠绵悱恻,却选择无视他们爱情是爬灰的本质。
他写的“花非花、雾非雾”极可能是他与官姬之间的巫山云雨。
所以他不能正确对待关盼盼的孀居,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徐州还存有燕子楼供文人墨客凭吊关盼盼这个悲剧女性。人们在凭吊关盼盼的同时,无不对白乐天的残酷行径表示切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