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师榜排行第一位:
徐庶。
智谋高,城府深,用火第一人。
若没他……
刘备焉得孔明?天下岂能三分?看似推出孔明,实则看出刘备为人,借母被禁,明哲保身。母自亡后,徐庶有复刘备,但不返。虽不与曹操出一谋划一策,但掌曹营内政,井序有致,备受曹操器重。
赤壁之战后循迹荒野,置身世外桃园,不与世争锋,安享其身。
赤壁大战在即,徐庶料到天下格局已成。约孔明江边小帆叙别:“兄连船之计将胜,但不能灭曹,方大事初成”。
孔明惊,小帆已去。
“元直兄,可否赠言”?
徐庶风中留一句:“兄此番用火,杀孽太重,日后你定劳于火患之忧”!
孔明再言,江雾掩去小帆,徐庶从此仙踪不见。
果真,后……刘备遭连营被火烧连营八百里,病亡白帝城后,孔明一人鞠躬尽瘁,终无大统。
排行榜第二位:
郭嘉。
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赞他见识过人,谋略深远,为自己的“一半”。
曹欲与袁绍对决,郭嘉料事如神,以计献曹有“十胜”、绍有“十败”一锤定音。运筹帷幄,预判关羽、張飞之勇万夫莫敌,终为患。刘备得人心之法,恐将来不会为人之下,遂计献曰:“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祸患,宜早些将其建立在恰当的位置”!
曹不明,奉孝隐意:软禁便可。
曹不定,后祸才起。
出奇谋,曹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防侧翼于刘备,谴将征讨不克,欲自讨之。诸将皆惧怕绍偷袭后方而阻,曹不定,问计于郭嘉。
郭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会考量日久。然刘备势力刚聚,众心未附,如快击,必胜”。
此一计,刘备大败,曹获其妻,擒关羽,进而又破与刘联合的东海贼众。
其后,又连下一定心计。
官渡对峙时,正值江东小霸王孙策刚刚成就霸业,其见曹操和袁绍火拼,遂有谋图中原之心。曹军得知消息皆畏惧,只有郭嘉预言:“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俱是深得人心之英雄豪杰,而众豪杰养的死士为诚,势必有心杀之。而其因得势,狂傲轻率已不惧人,疏于身边之人,常一人执刃独逞。如有刺客伏杀,必然死于匹夫之手”。
果然言中,孙策死于(被他杀的许贡家客)刺杀,曹释重。
袁绍败死后。郭奉孝再出计停伐,暂等袁尚、袁谭内哄轻易破之,可先征刘表。
曹纳言,后逐,北方初定。
其功尽显,封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
民间有曰:奉孝不死,孔明不出。
排行榜第三位:荀彧(其弟荀攸次之)。
字文若,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一等功臣。
荀彧早年被被袁绍待为上宾。投奔曹操后,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恳勤不苟,被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在战略方面颇具主见,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拟“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为策略、须以“迎奉天子”而一统。战术诡异,曾出计保全兖州三城面对吕布,致吕布不前,出良谋奇袭荆州等等,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排行榜第四位:
陈宫,字公台。
陈宫在曹操任东郡太守时尽扶左右,曾通过各种外事手段,为曹操收取了兖洲,助曹操任了兖州刺史。
叛曹后,扶吕布、休刘备,占徐洲下坯等要地,曾一度让曹操头疾数犯,战败裹妇衣而逃。后因吕布不纳其计被俘,曹力劝,陈不降,自愿赴死。
曹为失陈宫而痛,三天不开颜。
排行榜第五位:
许攸。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跟随袁绍从董卓处逃出,投奔冀州,成为袁绍的谋士,献计灭公孙瓒。出良谋助袁绍兼并幽州,虎踞四州之地,袁绍以许攸、田丰为谋主。
袁绍与曹操初始交战,许攸献策曰:“曹兵少,只能集中全力来抗,许都人守空虚,如派奇兵连夜奔袭,许都必得。其后奉迎天子以伐曹操,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必败。
惜!袁绍不纳,此计后被曹获悉,大惊。
后因家室犯案被袁绍所囚,大怒之下转投曹抗袁,献奇谋火烧乌巢。
乌巢被烧后,袁绍粮草尽失,大败官渡,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后恃功高而傲,直呼曹操小名而被徐褚斩杀。
排行榜第六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徐庶曾对刘备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未出茅芦三分天下,火烧新野四海俱惊。
出八卦,入下坯。联孙吴赤壁厉兵秣马,借东风暗助周郎功成。掩荆洲为后谋马首,入蜀郡先得益洲。先有隆中对,后有出师表。七出祈山为一统,身死吓退老仲达。
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三国谋略第一人。从出始,天下巨变,暗流涌动,运筹帷幄,终成三足鼎立之势。
……卧龙之神不多叙,计谋太多。千年下来妇幼皆知。在此篇本为首一首二,只按“出道先后”而论吧!还请见谅,
排行榜第七位:
法正。
法正九计扶刘备,联手诸葛定蜀科。
第一计:与张松密谋奉刘备为主,促使刘备入川 。
第二计:献上里应外合之计,说服刘备入川谋取益州 。
第三计:预见刘璋不会采纳郑度之言,后必罢其官,益洲必得。果被言中,刘备成事。
第四计:前计成,再书信劝降刘璋。
刘璋中此连环计,刘备得益洲,名正言顺,可其心天下皆知。
第五计:遂服刘备重用许靖,许靖倾力治蜀郡。刘备起初不情愿,后采纳,后才显重贤之心明智。
第六计:说服刘备纳吴懿之妹 。
刘备初不同意,法正力牵,刘备事后大悟。(见史料)
第七计:与诸葛亮等联合制定蜀科,整顿法纪 。曾与诸葛有意见不合,但最终达成一致,稳定了益洲。(见诸葛答法正书.三国)
第八计:指出汉中的战略意义,说服刘备发动汉中之战 。
拟著名的汉中策: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见三国志)
第九计:计斩夏侯渊 。
汉中之战的转折点,弃阳平关,南渡沔水,占据定军山。后刘备再依计攻张郃,诱夏侯渊来援。黄忠则借势突袭斩了夏侯渊。
排行榜第八位:
司马懿,字仲达。
此公一出,诸葛亮付累一生,每逢对决便捉襟见肘。司马懿见招拆招,步步为营,一谋跟一计,一计套三招,环环相扣。阻诸葛亮七出祈山不成而告北伐失利,致蜀汉走向末路。后顾此不失彼,斧底抽薪,持司马家族染指曹氏,后司马昭之心缘其之高瞻远嘱。
与诸葛一样,这里不细述。此二人之谋问鼎三国之巅,自有人明细。
排行榜第九位: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此人虽才气虽不在孔明之下,但为人之道欠缺涵养,总背后使绊,对人评三道四,却言之不准。按现在话讲,不接地气不得人心。最后在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自献上中下三条妙计。怎料刘备弃上下取中,致庞统率众入落凤坡中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曾与挚友司马微说过:“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乱点鸳鸯谱,品人言过其实)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以谋天下之事。
注:据三国志载,庞统死后,所葬之地才被刘备命名为落凤坡。
排行榜最后第十位:
姜维。
姜维是偏于谋略,武力值一般,虽说官至大将军,就如一句话说的那样: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他是又当爹来又当妈,可怜。
诸葛把一生所学传授于他,同时也把蜀汉一个烂摊子扔给了他。他授命于危难之中,可惜生不逢时,在鸡蛋上跳舞,在刀尖上行走,在锅中受煮!
力挽,却无力回天。
诸葛亮撒手人寰后,姜维接手继续北伐。期间大胜两次,小胜三次。与曹魏名将邓艾、郭淮等相持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司马昭五路伐蜀,姜维中了钟会调虎离山计,邓艾偷袭成都得手,刘禅投降。
姜维见大势已去,便假意投降钟会。然后使离间计,利用钟会反叛曹魏,妄图恢复汉室,但二人起兵后败北,与钟会一同被杀。
很多史料列姜维为将,不为谋士,但其谋多于上阵驰骋。
必须要搞清楚,康熙追缴国库欠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银子吗?
当然不是!
实质上,清缴欠款是皇权与官僚群体的一次较量,是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试探性调整,是政治体制变动的一次尝试,也是对未来的改革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阻碍的一次摸排和预估,同时,也为了将来的改革总结经验,寻找办法,积蓄人才和力量!
也就是说,承担这次清欠任务的人,将成为未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践行者。
这样的人必须成为孤臣。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康熙在内心中根本就没有认为这件事情在短期内能够办成,但只要用心去办,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当四爷胤禛犹豫不定之际,邬先生力劝他接下这个差事。
清缴户部欠款难度非常之大,这和赈灾不一样啊。清缴欠款牵制的人员多,地位高,数额大,范围广,头绪乱,关系复杂,原因众多,局面混乱。
能从这趟混水里走出来,需要有得罪人的勇气,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雷厉风行的手段。
康熙四十六年,长江汛情,灾民遍野,国库空虚,救灾面临着无钱可使的悲惨局面,四皇子胤禛靠着各种手段总算勉强抵挡过去。
但这种情况能持续下去吗?
当时户部库存的银子不足五十万两,别说救灾,万一发生战事,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前朝覆灭的教训殷鉴不远啊!
康熙悬下重赏,追回库银一千二百万两者,加封“亲王”,这么大的赏额,也没人干。
为什么没人干,因为所有的皇亲国戚,朝廷官员都欠款!
这差使不要说能不能办成,就算办成了,所有的人也就都得罪光了。
人都得罪完了,那亲王的帽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但老四胤禛接差了,目的有三:
一、不能让父皇康熙为难。为君王者要统治天下,统领百官,不能让康熙得罪人。必须替父分忧。
二、不能让太子胤礽为难,太子是监国,现在的国库空虚与他有关,胤礽还是最大的债务人。要给他留面子,担责任。
三、从清理欠款开始,对国家政体进行初步调整,充实国库收入。
为父分忧,为兄解难,为国担责。这正是康熙最看重的。
所以说,这个差事看起来糟糕,得罪了天下人,但有一个巨大的好处――符合康熙的意愿。
这比什么都重要啊。
康熙帝很高兴,因为有老四胤禛来挑起这个担子,康熙面前的局势就是一片开阔。
胤禛想让十三弟胤祥来帮忙,但康熙立即拒绝了。
原因是这样的:
一、为孤臣则不党,成王业当无私。
二、追比欠款一定会得罪很多人,皇亲国戚,朝廷大员,地方官员,朋友下属。胤禛把人得罪光了,不能让胤祥也把人得罪光了。
三、老十三胤祥,豪侠仗义,耿直忠正,遇到事情,容易感情用事,而大家都知道,要账最忌的就是讲情面。
四、十三阿哥胤祥是胤禛最得力的臂助,不让他参与进来,实则是对他最大的保护,不至于使他陷入党争中,被人捉住把柄,攀咬获罪。
五、犹如水中救溺,岸上的两个救人者不能都跳下水,必须在岸上留一个,万一下水救人的遇到险情,岸上的人就能伸杆迅速把他扯上来,脱离险境。也就是说,万一老四胤禛把事办砸了,老十三能迅速为他求情解套,而不会被落井下石。
所以,看起来似乎胤禛孤立无援,实则危中取安。
六、要账并不是仅仅靠强制,更需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而这些事情,老十三胤祥是干不出来的,也一定会反对的。
举个例子,太子胤礽向老四胤禛求情,要他暂时免查黄体仁和肖国兴的欠款,但胤禛很为难,就设计把消息走漏出去,让八爷党攀咬太子,太子无奈,只好设法还款。
再一个例子,老十胤俄欠款还不清,老九也故意不帮他,胤禛为了逼迫八爷党还款,就与田文镜设下苦肉计,激怒了老十,诱他犯下殴打朝廷命官的重罪。如果八爷想救老十,就必须还款,否则老十将获罪而被圈禁。
但老十三胤祥确实狠不下这样的心肠,他瞧出了端睨,责怪了老四,但却暴露了老四的意图,被府中的八爷眼线察觉,汇报给了老八,坏了胤禛的计策。
注意巧姐,当田文镜对老十三说:“他是不想让你也卷进来”时候,看她的表情。
综上所述,这就是康熙不让老十三胤祥参与追缴欠款的真正原因。
类似词语:臣也赞同、我也赞成。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马齐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不过每当有关键时刻都会有马齐出现,比如马齐在保举八阿哥胤禩为太子时,那是犯言直谏康熙啊。
电视剧中的马齐作为胤禩的支持者却在雍正继位后深得重用,这也是很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其实整体电视剧中的马齐和历史上的马齐差不多,但历史上的马齐一生以刚正清廉著称,但却办了一件卖国的事情,不过却瞒过了所有人,被历史所漏掉,直到近现代才被发现。下面就来说一说电视剧中的马齐和历史上的卖国者马齐。
在电视剧中马齐认真负责,对事不对人在电视剧中马齐是一个比较沉默的人,并且有些像康熙说的那样随声附和,在佟国维没有养老之前,马齐一直是跟佟国维随声附和,但不代表马齐没有立场,马齐其实立场很明确,也是他的为官之道,那就是认真负责,对事不对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齐与佟国维一同保举胤禩为太子的事情中,佟国维出于什么心思保举胤禩为太子这里暂且不说,毕竟这要说起来那就得单开一篇来说了。单说马齐是出于什么心思保举胤禩呢?
马齐完全是出于当时局势而做出推举胤禩的决定,要知道胤禩当时是朝廷上下有口皆碑的“八贤王”,名声好,能力强,还很得人心,所以马齐出于这些方面考虑他就与佟国维一同保举了胤禩。
但不要因为马齐保举了胤禩,他就真是胤禩这一党的了,其实马齐这个人认真负责,对人不对事,这也正是康熙十分欣赏马齐的地方。
在推举胤禩为太子的过程中,康熙最先斥责的就是佟国维,而且佟国维都已经被罢官养老了,马齐则还坚持对康熙说臣子们虽然有过,但不能因为臣子之错而不立贤王,这话就是对康熙的据理力争,也是马齐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认为胤禩为太子最佳人选。
所以康熙才会说隆科多说佟国维老糊涂,马齐才是真糊涂,并说马齐是见事昏聩,随声附和。
胤禩在当时欺骗性太强了,太善于拉拢人心,朝臣都站在胤禩这一头,但其实康熙很明白知道胤禩的险恶,因此他才认为马齐也被胤禩所蒙蔽欺骗,斥责马齐为真糊涂。
胤禩并没有刻意拉拢过马齐,他也不是胤禩一党的人,但同样这也说明了马齐为人是认真负责,他在工作上是属于对事不对人的作风。所以马齐没有像佟国维那样被罢官养老,而只是被降了级。
康熙驾崩后,马齐也表现的坚决执行康熙遗嘱,对雍正的继位表示拥护,而雍正在继位之后立刻就交给马齐一个差事,也是为了试探一下马齐究竟是什么立场,那就是雍正派马齐和图里琛去迎接从西北回京奔丧的老十四胤禵。
在处理胤禵事情上,马齐表现的不卑不亢,很快就让最初还对雍正圣旨不服的胤禵下马跪接圣旨,马齐这般的表现也是让雍正对他可以放心重用。
所以到了雍正朝之后,雍正对马齐也是十分重用,他和张廷玉几乎就是雍正的身边的哼哈二将,当然马齐依旧还是随声附和,不过该到表明立场的时候马齐绝不含糊。
在后来八王议政逼宫时,张廷玉舌战胤禩一党,末了不正是马齐随声附和了一句张中堂言之有理。虽然马齐在八王议政逼宫时没有过多表现,但是他的立场也十分明确,就是站在雍正这一头,所以雍正也早就在心里将他默默地当成了自己人。
说归到底马齐在电视剧中是一个很敬业似的官员,对事不对人,善于沉默,但有自己的明确立场,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而且坚决能服从执行上级命令,这样的人放到现代职场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人,这也是马齐即便曾经保举过胤禩为太子,也还能在雍正继位后依旧深得重用和信任的原因。
历史上的马齐一生以刚正清廉著称,但实际上却是可耻的卖国者历史上马齐的形象基本和电视剧中差不多,不过历史上的马齐地位比电视剧中还要高一些。
富察·马齐出身沙济富察氏,是满洲贵族,其祖父哈什屯是顺治时期的内大臣,其父米思翰是康熙初期的户部尚书,米思翰在帮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竭尽心力筹措军饷,最终因突发疾病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所以在当时康熙也算是给马齐老爹米思翰整了个烈士待遇吧。
马齐正是靠着父亲米思翰用生命换来的荫功待遇步入了仕途,马齐在康熙初期一直是在地方做官,马齐在地方官中口碑非常好,是康熙时与一代廉吏于成龙齐名的清官廉吏,马齐为官素来以刚正清廉闻名,所以很快他就获得了康熙赏识和提拔。
马齐在康熙朝最出名的就是以刚正不阿的精神将康熙朝初期的权臣大学士明珠拉下马,马齐还曾跟随索额图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在外交事务上也有一定贡献。
在康熙初中期两大权臣明珠和索额图倒台后,取代他们俩的正是马齐,之后马齐成为议政大臣兼大学士,与康熙的舅舅佟国维成为康熙中后期两大权臣。
马齐在仕途上一直都是顺风顺水,最大的挫折就属于在康熙一废太子之后举荐太子时他推举了胤禩。
当时佟国维已经退休,马齐成为康熙面前头号重臣,在推举太子时,康熙已经命令佟国维和马齐都不要参与推举事宜。但佟国维还是暗中联络马齐,两人互相奔走推举了胤禩为太子人选,这一下触怒康熙,他严厉斥责了马齐和佟国维,并罢免了马齐大学士的职务,当然不久之后马齐又被启用。
历史上马齐虽然曾经推举过胤禩,但他并没有因此获罪于雍正,这就因为马齐在拥立雍正继位中立下大功。
历史上张廷玉在康熙时代并没有成为大学士,他当时只是吏部侍郎,张廷玉是在雍正继位之后才成为大学士获得重用。康熙临终时托孤的重臣正是马齐,在康熙临终前诏马齐和隆科多入内接受遗诏顾命,康熙驾崩后,也是马齐和隆科多拿出康熙遗诏,当众宣布继位者乃雍正,才使得雍正能顺利继位。
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替代电视剧中张廷玉角色任务的人是马齐,所以说历史上的马齐对雍正继位有拥立之功,因此雍正继位后马齐继续深得重用。在雍正继位后,雍正任命了马齐为总理事务大臣,还继续重用。
而且雍正为了拉拢马齐,还特意为继承人乾隆聘娶了马齐的侄女,他的弟弟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嫡福晋,也就是后来乾隆的富察皇后。
此后马齐一生深受清廷重用,一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继位之后,马齐以年纪老迈告老退休,乾隆四年(1739年)马齐去世,享年87岁,他一生历经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生前死后都是殊荣备至,乾隆对马齐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马齐家族也一直世代成为清朝政坛的豪门。
乾隆时期的名将傅恒正是马齐的侄子,乾隆的皇后富察皇后是他的侄女,傅恒之子福康安为乾隆十全武功立下大功,位极人臣,也是马齐家族的后人,是马齐的侄孙子。
马齐家族在清朝可谓是非常显赫,最难得的是马齐生前官声口碑非常好,是清朝出名的清官廉吏,在百年之后民国修订的《清史稿》中都对他评价很高。但是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俄罗斯历史学界整理出的中俄两国外交历史文献,后人才发现原来马齐是一名可耻的卖国者。
根据俄国历史学者尼古拉·班特什-卡缅斯基编著的《中俄两国外交文献汇编》记载,在雍正时期签订的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时,马齐接受了沙俄伯爵萨瓦的2000两黄金和价值1000卢布的貂皮贿赂,将清政府的谈判底线和真实目的全部交代给了沙俄伯爵萨瓦。
这件事起因于雍正五年(1727年),当时雍正一面要面对准葛尔汗国的侵扰,一面还要面对沙俄在中俄中段边界线威胁。
康熙时期的《尼布楚条约》只明确了中俄东段边界线,所以在康熙朝就一直积极想和沙俄明确中段边界线,好杜绝沙俄对准葛尔汗国的支持,但沙俄十分狡诈,一直不肯与清政府明确中段中俄边界线,一直到康熙去世都没有完成这件事。
雍正继位后,雍正面对准葛尔汗国的威胁,更加急迫希望和沙俄谈判,划定边界线,当时沙俄的沙皇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她认为当时的准葛尔汗国对清政府威胁很大,所以沙俄可以借此在谈判中威胁清政府而占据上风,于是决定与雍正进行谈判。
沙俄方面派出的谈判代表就是伯爵萨瓦,而清政府最初派的是总理事务大臣隆科多,但后来隆科多获罪于雍正,被雍正问罪。中途改换了康熙的蒙古驸马、雍正的妹夫策棱出任谈判大使,兵部侍郎图里琛为谈判副使,没看错,历史上确有图里琛其人,不过他可不是侍卫,他是正经的文官,是清朝的外交官。
萨瓦通过传教士巴多明结识到了马齐,用重金贿赂了马齐,希望能得到清政府谈判的底线和目的,于是这件事虽然不是马齐负责,但他还是以大学士和总理事务大臣的身份在策凌和图里琛启程谈判前约见他们,从他们嘴里顺利套出了谈判策略以及清政府的目的和底牌,并将这些全部告诉给了萨瓦。
之后萨瓦在谈判桌上占据了主动,但是雍正此时急于界定中俄国界线,主要是想腾出精力去对付准葛尔汗国,因此在谈判中清政府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沙俄能从与清政府谈判中占到如此大的便宜和利益有很大程度是马齐将清政府的重要谈判信息透露给了萨瓦。
事后雍正没认为出了内鬼,但却认为是谈判副使图里琛谈判不力,甚至认为图里琛有私通沙俄的嫌疑,险些将图里琛斩首示众。正是由于图里琛莫名其妙地替马齐背了黑锅,才使得马齐就这样卖国之后顺利地隐瞒下去。
马齐出卖了国家却做得天衣无缝,以至于雍正和乾隆父子两代都没有察觉,反而还都认为马齐清廉正直,秉公办事。如果不是现代俄罗斯方面爆出史料,恐怕马齐出卖国家的事情就会彻底成为历史的遗漏了。
历史方面参考资料:《清史稿》、《中俄外交文献汇编》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文武双全的她,为何最后却被康熙所厌恶?爱新觉罗·胤禩,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兼理藩院尚书。
胤禩早年很受父皇喜爱,康熙于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时,他便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为贝勒,为当时年龄最幼者。此后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适其出塞时与皇三子胤祉一同办理政务。并且曾帮助裕亲王福全料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等事宜。
康熙帝注重皇子们的骑射技术,八阿哥胤禩也不负父皇的希望,骑射皆佳,胤禩在只有13岁时就帮忙试马,以辨别马的好坏, 如果没有精湛的骑术,是不可能胜任这个任务的。而另一份康熙二次亲征给皇太子的上谕里, 则提到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打猎兔子,年纪最小的他射中了几乎和大阿哥,三阿哥射中的数量一样多的兔子。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回抵京城。十八日,遣官将废皇太子之事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将胤礽幽禁于咸安宫。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的皇长子胤禔此时蠢蠢欲动,大有舍我其谁之意,遭康熙严斥。逢此重创,胤禔自知无望承继大统,便向父皇推荐八阿哥胤禩,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并且愿意替康熙诛杀胤礽。此番言论惹得康熙勃然大怒,此时的康熙认为胤禩有希冀大统之心,对其予以防范。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下旬,康熙旧事重提,查问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事,重责佟国维、马齐等人。康熙拒绝了康亲王椿泰等人对马齐所定的斩刑,反而将其交由胤禩拘禁。三月初九日,一切铺垫停当,胤礽顺理成章的重立为太子。尔后,康熙加封诸子。胤禩此前已复封为贝勒。经此废而复立,朝局为之一变。诸阿哥的势力加强,太子则气弱,对峙之势较早先愈发毕露,夺嫡之心纷起。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统鄂善、尚书耿额、齐世武、副都统悟礼等人一起被锁拿,太子一党每况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之母良妃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自此,当了三十余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咸安宫内忍度余生。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父皇一同回京。这原也没什么,但坏就坏在他托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打开来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再责胤禩,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史称“毙鹰事件”。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又停胤禩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胤禩不久大病一场。康熙表现十分冷漠。之后胤禩病愈,康熙命将其所停之俸银米仍照前支给,父子之间关系转好。即便被康熙如此打压,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认为在他的皇子当中,八阿哥胤禩是最贤能的。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二日,九卿等以请立皇太子之名上折请安。康熙帝手书谕旨,予以驳斥。雍正四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四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