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苗木资讯 >正文

古代公侯封号大全(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

太守始于汉景帝,而“亡”于唐肃宗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景帝将原一郡最高民政长官的“郡守”改名为“太守”,遂后世熟知的太守一词正式诞生。后西汉武帝年间在郡县的基础上又将全国分为了13个监察区,而监察区名为州,长官为州刺史,当然此时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划。但直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州在经过两汉近百年的发展最终成为了郡县之上的第一级行政区划,而后随着三国南北朝百余年乱世的到来,由于整个国家长期陷于割据状态,而每个割据政权都相应设立了州的行政单位。

直到隋文帝统一全国之时,整个国家的“州”就从最初的十三个疯长到了近百个,而随着州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本属于太守管理的辖地越变越少。也正是因为如此隋文帝在开皇三年 (583)最终废除了全国的郡,以州来直接管理县,但是到了隋炀帝时期,大业三年 (607)炀帝改革官制的时候,又将郡重新建立,并以州-郡-县的三级区划来管理全国,随之太守也被重新起用。后唐高祖创建唐朝的时候,又在武德元年(618)再次将郡废除,重新以州来直接管理县,而太守也被再次废除。最后经过唐玄宗的立又废,废又立,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郡县制被彻底抛弃,改郡县制为州县制。自此历经坎坷的“太守”和“郡”最终还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就是“刺史”和“州”。

太守的职责是什么?

太守源于秦朝的“郡守”,即一郡最高的民政长官。他们的职责简而易概就是掌全郡政务,细致上的说就是治理地方和教化百姓,同时负责审理地方案件,及抓捕犯罪之人,他拥有一郡的司法权,可对民事﹑刑事案件作出最终的审判权,并负责考察本郡和所辖县的文武官员的治理情况,且需将考察情况和意见上报中央。秦汉时期的郡守还有一个职责,那就是负责为朝廷推荐贤能之才,以供朝廷选用,即后世熟知的“察举制”。当然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取代察举制,这项职责也随之消失。

同时需注意的是秦朝和两汉之后的太守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那就是秦朝的郡守只掌民政,不掌军,在当时全郡的军事有辅佐太守郡尉负责。但是到了西汉后太守开始掌军事了,虽然平时的军队还是有都尉管理,但是此时的太守却有了直接调兵的权利。在当时皇帝会向太守颁发发兵用的铜虎符,一旦所领的郡中有民造反,亦或者外敌入侵,则太守可凭此虎符调遣郡中的郡兵以御外敌。当然除了这两个区别,终唐肃宗之前太守的职责都再无本质上的区别。

太守相当于当今的什么官职?为什么?

秦朝的郡守(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众所周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并在全国实施了郡县(道)制的地方行政制度,而此时的郡属于第一级行政区划,他们直接听命于中央,那么可想而知此时的郡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

而到了西汉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之前,太守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省军区司令。虽然在西汉武帝时期设州,但此时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划,它只是武帝在全国所设立的监察区,主掌的是巡查郡县之职,而非管理郡县。所以此时全国还是实现郡县制,即郡为全国的第一级行政区划,所以此时的郡显然就是如我们现在的省,那么作为一郡最高长官的太守自然就是省长。同时在西汉太守也成为了一郡最高的军事长官,并被皇帝赐予了可调兵的铜虎符,那么显然此时一郡的军队他都可调动,自然而然就是现在的省军区司令。

而到了灵帝中平五年之后,随着“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建立,此时的全国也就从郡县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区划,那么自然州就成了我们现在的省,而郡自然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的市,同时此时的郡守依然掌兵,那么此时的郡守自然就是我们现在的市长兼军分区司令。而后太守虽废了又立,立了又废,但是都跟两汉的差不多,也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以上所说的仅仅只是一个大概的猜测,并不能完全当真。毕竟现在的地方行政制度跟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一样,且官员的职责也都不一样。说的直白点就是我们不能拿现在的东西去跟古时候的比,毕竟几千年的事情谁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而以上也仅仅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并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有错误的地方请见谅。

公侯伯子男是爵位的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是封号,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爵位的统称.首先,周天子最高,爵位由他定.第一等 公爵如齐桓公, 郑庄公 都是公爵,而身为一个封国的君主,他们又被称为诸侯.第二等 侯爵如一些小国的君主,如蔡侯,陈侯等,他们身为一个小封国的君主,也被称为诸侯.不过级别比公低一级第三,四,五等爵位一般是封给那些比诸侯低一级的卿大夫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率领众诸侯起义,组成了一支讨伐纣王的联军。两年后,伐商联军在牧野大败纣王,灭亡了无道的商朝,建立了崭新的朝代——周朝。

春秋时期有多少个国家?

春秋时期泛指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周王室东迁后势力日渐衰弱,各地分封的诸侯国不再朝见周王,纷纷割据称雄,互相征伐,战火频繁,整个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除了晋、鲁、曹、卫、郑、燕、巴、蜀、魏、齐、秦、楚、宋、戴、吴、越这些排的上号的国家之外,还有焦、祝、吕、聂、章、顿、耿、甘、胡、唐、贾、莱、巢、召、息、芮、舒鸠、滕、温、廖、杨、任、费、倪、单、江、应、罗、滑、赤、肥、鼓、霍、谭、毛、程、无终、中山、安陵、舒庸、舒廖、南燕、逼阳、狄潞、钟吾、虞、刑、许、申纪、蔡、江、黄、徐、杞、邾、邓、薛等一众小国,戎、狄、蛮、夷交错其间。

各国之中齐、楚、晋为最强,秦次之,再则为郑、宋、卫、鲁、曹、邾等,末期崛起的有吴、越两国。

春秋早期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齐国最先称霸,但是在齐桓公死后大国地位日渐衰落,一直到齐景公时代齐国才逐渐复起,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晋国和楚国的实力最强,晋国地处四战之地,是继齐国之后中原最强的霸主,它遏制住了当时企图东扩的秦国,城濮之战又大败楚国独霸中原,诸多古籍都描述过晋国的强大,就连战国后期的秦国都要拿自己和鼎盛时的晋国做个对比,但是在风光了几代之后也日渐没落,最后惨遭三家瓜分,楚国在春秋的早期一直被视为蛮夷,但其广阔的疆域相当于中原强国的总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楚国物资丰腴,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楚庄王的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让楚国雄霸华夏。

论国力而言齐楚晋皆属强国不相上下,难分伯仲,齐富、楚广、晋强。

春秋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西历公元前的1046年,周国纠集传说中的“八百诸侯”,灭亡了强大的殷商。周国的君主周武王在诸侯的拥立下,成为了新的天子。只是,周天子考虑周的实力不足以对已知的世界进行直接管理,于是采用了分封制。周天子专门制定了分封规则,将诸侯按照地位、战功以及距离周天子的血统远近,将诸侯分为若干个等级。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公爵——比如周公是鲁国的公,姜子牙是齐国的公。

周天子在册封的时候,将楚国的祖先册封在偏远的南方,并封为“子爵”。不过当时周朝势力强大,楚子虽然不满,但也不敢公然表达出来。这一切,直到西周中期,出现了变化。

楚人十分争气,在长江流域树立了霸业,并不断和西周朝廷发生冲突,甚至周昭王还亲自讨伐楚国——值得劳动天子大驾去讨伐的诸侯,由此可见楚国实力。

楚国实力膨胀后,倒也不再满意于周的册封,而是暗中偷摸自立为王爵——意思是和周天子地位对等。不过,周厉王在位期间,楚王深知周厉王有穷兵黩武的爱好,因此唯恐自己称王成为周厉王讨伐自己的口实,因此楚王急忙自去王号——从这段记录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周厉王时代,楚的底气,并不是很足,对于天子多少有一定的忌惮心理。

西周的灭亡,本质上在于诸侯的强大,最终导致西周在周幽王死后,出现两个天子并存的局面——主张西周秩序的周携王,和大诸侯傀儡的周平王。最终,大诸侯战胜了周携王,伴随周携王被杀的,是西周时代秩序的彻底瓦解。

此时此刻,诸侯们并不再把天子当回事儿,实力稍微有点档次的诸侯,都将爵位从侯爵提到了公爵,而天子却无力制约。甚至在周平王之后,天子讨伐诸侯,还被诸侯打伤——这在西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楚人在西周时期尚且敢于偷摸称王,如今东周时代,天子自身难保,又哪来的势力制约自己?于是,楚国的君主恢复了王号,并将这个称号,延续到了秦王政时代。

于是,春秋时代有了北方的诸侯称公,南方的诸侯称王的局面(按:吴国和越国的君主也是称王)。

总结:楚国为芈姓,是周朝的分封诸侯国,为子爵。楚国在周平王东迁洛邑不久,就称王。楚国之所以能称王,就是因为楚国远离中原,在长江流域不断征服南方众多蛮族,地域辽阔,民风彪悍,国力强盛,在楚武王的时候,楚国开始称王,并与周朝分庭抗礼。

《知否》侯府在伯爵府之前。古代“公侯伯子男”顺序排位,侯爵是除了皇帝本家以外最好贵的爵位了。侯爵也是对江山社稷有功之臣才有的封号…

宋朝的公侯,身有爵位者比例的确非常高。不过,宋朝封爵者虽然多如牛毛,但宋朝爵位却普遍不值钱,只是个身份而已。而且宋朝的爵位不能世袭,跟功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对宋朝而言,封爵就是这么简单。

宋朝的封爵共分十二阶,从最高的亲王到第五等的郡公是宗亲才能获封的,若没有特例,异姓者最高封爵是开国公,最低开国男。

而当时爵位另一个特点就是,高爵者凤毛麟角,低爵者遍地开花。

一般来说其他朝代的高等王爵,由嫡长子继承爵位,可宋朝却是个例外。宋朝的王爵为终身制,身死爵除,其子孙无论嫡庶只有长子册封为公爵,其他子孙承荫入仕,如果资历能力都够就额外封爵,不够那就老老实实待着。

亲王的贵子只能承公爵,以至于宋朝中期一度出现“宗室几无一人为王”的尴尬局面。

其他朝代的爵位,一般都是有一定功勋或者皇室宗亲才能够获得的,宋朝却例外。宋朝从开国公到开国男之类的异姓封爵爵位,当品阶与资历够了就会获得封爵——反正不值钱,就是个荣誉头衔而已。

宋朝爵位更多只是一种身份,没啥特权也没太多的额外好处。与后来的明朝完全相反,宋朝也不限制宗亲科举、经商。所以宋朝宗室规模庞大,却也没造成多大负担。

封爵的食邑制度在宋朝也只是一种虚衔,压根儿是没钱拿的,只有食实封才有爵位供奉。不过宋朝爵位的食实封少得可怜,最多食实封千户,每户每月二十五文钱,一年也就300贯钱。要知道,宋朝一个七品县令每个月的俸禄补贴就超过90贯钱。

相对于其他朝代,宋朝封爵的数量与规模的确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宋朝爵位不能世袭、爵禄低、爵位还没有特权,更多就是个荣誉而已。在当时,可以说有爵位的人到处都是,宋人也并不感冒。《知否》中的顾廷烨与齐衡作为爵府嫡子仍旧努力科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猜你喜欢:

  • 夏季高温天气移栽银杏树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苗木生货和熟货的区别介绍!
  • 初夏苗木养护攻略!
  • 花卉施肥的技巧有哪些?
  • 鲜切花收到后,怎么醒花?
  • 简单自制化肥有哪些?
  • 侧柏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康乃馨养护技巧有哪些?
  • 椰糠土是“养花万能土”?有什么特性?
  • 多肉植物福娘的基本栽培及繁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