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沪指放量上涨收一根中阳线,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我一直在说60日均线依然在上行之中,向下跌的空间有限,只要60日线未出线捌头,不轻言大幅看空,周五我给出的区间为3250——3310,没想大盘下午在保险和证券的拉升下一路高歌猛进,一举突破60日线至3338点收盘。
那么保险和证券为何突然拉升,看看下图就知道了。
证券日线已回调至底部区间,保险前几日一直在横盘整理,依然处于多头趋势,因而两板块突然拉升也不足为奇。
那么接下来下周一大盘怎么走,首先上冲的动能还在,先看至上方3368缺口处压力位,这里肯定会有振荡,不会一蹴而就。
就当前来看,30分钟已运行至高位区间,60分钟3365——3377一线是强压位,故下周一谨慎看多。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2013年雷军在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说过一句话:未来一定有一家芯片公司手机芯片按沙子的价格卖,并且会取得巨大成功。小米能得到几乎免费的芯片,小米高端机可能只需要500块。
而现实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不光芯片依然贵如黄金,而且小米手机越卖越贵,已经卖到了6000元,小米公司也不再是仅仅“为发烧而生”了。
众所周知,芯片最初的原材料就是沙子,沙子是十分廉价的。但从沙子变成芯片的过程却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具备超高的技术水平、装备许多高昂的设备和花费大量的时间,以上这些条件就决定了芯片是不可能成为廉价商品。
整个芯片制造分为三个过程: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封装测试阶段。
设计阶段设计的第一步是定制目标,确定该芯片所要达到的性能、能耗等大的指标要求;第二步是确定芯片所要适应的规范和协议;第三步是具体的芯片电路设计;第四部检查芯片功能是否满足设计目标要求,如果不满足就进行持续修改,直到达到设计目标为止。
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其实是有着超高难度的一个环节。现在芯片制造已经达到了5nm水平,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要集成上百亿个晶体管,导致电路设计的难度直线上升。
小结:设计过程中使用的设计软件和测试软件的购买价格非常的高,而且芯片设计是一个长期的技术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持续性投入。
生产阶段1.晶圆的制备
晶圆是指硅半导体集成电路制作所用的硅晶片,由于其形状为圆形,故称为晶圆。晶圆的制备过程如下:
获取多晶硅:将沙子/石英提纯后获取高纯度的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再经过复杂脱氧和提纯的过程后获得超高纯度的多晶硅。
硅棒的制备:采用加热和旋转的方法,将晶格排列方向杂乱的多晶硅转变为晶格排列方向完全一致的单晶硅硅棒。
晶圆成型:硅晶棒再经过切段、滚磨、切片、倒角、抛光、激光刻、包装后形成了最终可以制造芯片的晶圆。
小结:这个过程的难度在于,晶圆的硅纯度要达到99.999999999%或以上,想要达到这个纯度,加工工艺的成本可想而知。
2.芯片的制造
上一步获得的晶圆在芯片加工工厂,经过上光刻胶、光刻(将设计的电路图刻在晶圆上一块很小的面积上)、离子注射(为电路注入导电材料)、电镀、晶圆切割(将晶圆切割成小的芯粒)等一系列加工后成为一粒粒的晶粒。
这个过程是整个芯片制造过程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对加工的精度要求极高,所以对加工设备的技术要求也极高,导致设备的采购价格也很高。以光刻环节所需要的光刻机为例,最先进的EUV光刻机的售价超过了一亿美金!
小结:芯片制造环节加工的要求最高、使用的设备也最多,所有设备的采购成本都极高,这个环节是芯片成本增高的主要原因。
封装测试阶段封装:就是将单个的晶粒固定在芯片基座上,并把晶粒上一些引接线端与基座底部伸出的插脚连接,以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最后盖上塑胶盖板进行密封。
测试:主要分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抗老化测试。具体有接触测试、功耗测试、输入漏电测试、输出电平测试、动态参数测试、 模拟信号参数测试等等。
小结:测试完之后,整个芯片的制作流程就算完成了。当然在封装与测试的过程中,依然离不开各类精密仪器的帮助。
小米只参与了整个芯片制造过程的第一步--电路设计,其所设计的澎湃芯片不光没有用在自家手机上,而且也没有了后续的消息。
总结:虽然芯片制造最初的原材是十分廉价的沙子,但沙子变芯片的整个过程需要很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艺和加工设备的参与,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成本飙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注定了芯片的价格不会只是沙子的价格,而是等同于黄金的价格。要评估城市核心竞争力,除了统计人口流入数量外,还要研究新增人口背后的具体产业是否“高端”。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冯建来过武汉数十次,今年已来了两次。
对一个外地人而言,这已十分频繁。
“街上的人流量很大,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群。”作为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冯建的研究方向是人口,他日常的聚焦点也经常放在人口上。
今年初,像所有关注武汉发展的人们一样,冯建的朋友圈被一份涉及武汉人口数据的媒体报道“刷屏”。
这份报道参考了近年的统计年鉴:“武汉最近7年内净流入人口从2009年的74.45万人增至2014年的206.49万人,到2015年已突破230万人。”
“数据背后反映的趋势,就是武汉的吸引力已逐年强劲起来。”冯建说。
两个标签:年轻化、高端化
在研究领域,冯建与武汉最早结缘于上一个猴年。
2004年,冯建完成“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5年,他又带领团队研究和撰写“武汉市人口规模预测及人口构成分析报告”。
2014年,冯建主持新一轮武汉市人口发展专题研究工作,最终报告中他预言“2030年,武汉市人口或将达到1720万人。”这句话,在当年也引发了一轮热议。
如今,武汉净流入人口从在2015年突破230万人——这意味着什么?
做个简单的对比——去年底,襄阳市城区共有常住人口172.2万人。也就是说,当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绝对值是襄阳市城区人口的1.3倍。
武汉多年来致力于实现“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愿景,而国家中心城市一定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之地。
因此,人口增长强劲的趋势,也让熟悉武汉的冯建十分欣喜。
“武汉市流动人口增长近10年来比较突出,比净流入人口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中,武汉市外来人口由103.0万人增加到283.1万人,年均增长10.6%。”冯建说。
但这批净流入人口有何特征?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支点》记者提供了两个标签: 一是年轻化,二是高端人才占比不断增多。
在5月4日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QQ大数据《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显示,武汉已成为二线城市中,年轻人口新增率、净增率最高的城市。
“家乡在慢慢变老,武汉则越来越年轻。”——记者朋友圈中,一位在武汉从事工程设计行业的人士转发该报告时,配上了这样一段文字。
年轻态,使武汉延长了人口红利,高端人才则凸显了独特优势。
比如,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已然落地,计划5年内投资1600亿元。2020年前后,该项目员工数量将达1.7万人。
“单这个项目,就要招聘1万名以上的工程师。一人来汉、全家来汉,这种以人才流入为特征的流动,也是武汉一个独特的标签。”叶青说。
另一个案例,则是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的第6代LTPS(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已落地东湖高新区,如今已有2000多名研发、生产人员入驻。
除此之外,光谷已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密集来汉建研发中心的高地——腾讯云基地、摩托罗拉全球研发与质量测试中心、辉瑞武汉研发中心……仅华为武汉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后,研发人员总数就将达4万人。
人才+产业=城市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都愿意到公共服务好、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大城市生活。在他们看来,大规模人口流入就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体现经济好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GDP,也与人口增长相互呼应——2010年,武汉市GDP总量5566亿元,全国排名第12位。2014年,武汉市GDP总量跨越1万亿元大关,排名提高到第8位。2015年,武汉市GDP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不过,在冯建看来,人口净流入背后的答案没这么简单。 “强大的产业实力,是吸引八方来客的源泉,要评估城市核心竞争力,除了人口流入数量外,还要研究带来新增人口的具体产业是否‘高端’。”
冯建曾主持苏州人口专题研究。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时期,外来人口由2000年119.4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454.4万人,增幅比武汉同期快很多。
尽管有这么多的外来人口流入,苏州却并不“开心”,原因在于相对低层次的制造业带来的人均效益并不高。
总而言之,大规模、持续的人口流入,能侧面反映出该城市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未必就能代表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这一逻辑着眼武汉,可看到制造业仍是招聘大户,但产业换挡提速创造“智造红利”,将制造业“高端化”的道路也在推进之中。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富士康、武汉联想、海创电子、奋进电力、天马微电等企业聘用的人才门槛越来越高。
对此,人力资源机构智通人才武汉地区负责人表示,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和本地经济发展,东部回流到本地的就业者将越来越多。
以往招不到人,需要抢,现在很多优质产业工人流入,挑选余地也会大些。
高端服务业中,武汉也有不少优势产业。
设计行业在高铁、桥梁、冶金、公路方面都有世界级作品,承担了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工程设计项目。
目前,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悬索桥29座;世界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斜拉桥21座。这些世界级桥梁中,“武汉造”桥梁占半壁江山。
另外,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是高端服务业中的重要一环,而湖北省在这一领域已出现了企业、人才回流趋势。
去年4月,《出了雷军周鸿祎,为什么湖北却消失在互联网的版图中》一文火遍全国,让读者都担心武汉“企业出走,人才何归”的问题。
过去困扰武汉互联网产业的一个难点是,优秀公司回武汉找不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回武汉又没有足够多的企业供选择。
如今,情况正在加速向好。随着斗鱼、盛天网络、卷皮、航班管家等颇具影响力的公司甚至是“独角兽”企业在武汉安家,企业与人才正形成良性循环,互联网产业也日益繁荣。
“北上广深的大公司太多,人才流动性大,斗鱼容易被淹没,武汉会好很多。”斗鱼CEO张文明如此解释从广州搬到武汉的原因。
高端人才向武汉聚拢的另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咖来武汉创业。去年,在谷歌、阿里巴巴、万达电商都有过从业经历的龚义涛,来到武汉开启了新的创业征程;1号店创始人于刚也在去年加盟总部位于武汉的卓尔集团,每月至少要来武汉一趟……
“新武汉人”成购房主力
除却最为实在的经济发展方面的吸引力外,每个人对武汉人口净流入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有自己的看法。
每次来武汉,只要有空余时间,冯建都会去东湖转转,体验一下湖上泛舟。在船上,他会像做社会调查一样,与船家聊各种各样的话题。
如果有更长时间停留,冯建会走到长江水边,与垂钓者聊上几句,会在跳广场舞的大妈旁边观赏一阵;看到在地上写字的大爷,还会借他们的笔过过手瘾。
近年来汉时,冯建吃早餐也会故意不在宾馆吃,钻小巷口吃豆皮、锅盔,穿越那密集的建筑边上一家家小门面,好像是一种乐趣。
“武汉区别于其他大城市的地方,就是‘市民化’,浓浓的生活气息是武汉的城市魅力,每次离开了都令人怀念。”冯建说。
不过,与这种略显感性观点不同的是,很多人的看法更理性: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太高,“逼着大家离开”。
前微软亚洲工程院工程师、前海豚浏览器核心团队成员、美玉秀秀CEO黄锦在北京待了7年。如今,他毅然决定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开始创业。
“现在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很多湖北籍互联网人才都想回到武汉。”发现这一需求的黄锦,利用业余时间发起了“猫友会”社群,用互联网方式把试图回归武汉的湖北籍人才聚起来。目前,这一社群人数已超过1200人。
在湖北省直机关工作的黄小姐,同样发现了这一趋势。她原来在武汉上学、在北京上海等各行各业工作的同学,今年扎堆一起回到武汉。
黄小姐长期观察后得出结论——随着一线城市居住、生活成本上升,人们会更乐于选择回到跟自己有交集的地方。
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处长刘金伟眼中,政策吸引力也十分重要。
“武汉在阶层差异、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待遇差别、社保方面的表现,领先其他城市。”对武汉人口政策,刘金伟赞赏有加。
去年起,武汉力推户籍制度改革,探索积分落户制度,欢迎新市民。除高学历人才,也鼓励有专业技能的农民技工、高职生转入。
武汉市房管部门透露,这批“新武汉人”已成为全市购房主力军,占六成左右。一些投资客甚至计划“众筹”购置光谷房产作为投资渠道。
融合才刚刚开始
湖北省统计局大门并排的机构牌匾有几个,其中一个是《统计与决策》杂志社——这是一份由湖北省统计局主管,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术期刊。
仅看了一眼,这个杂志名就印在记者脑海之中—— 统计数据是如何影响决策的?而净流入人口的流入又意味着什么?
“净流入人口迅速增加,为武汉发展提供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叶青说。
对此,不少城市措施是用限购、限号等行政手段限制人口增长,实现人口和基础设施的匹配。
包括叶青在内,大部分采访对象的观点是,武汉应顺应大城市人口发展规律、提前谋划,为未来增长谋划空间。
谋划空间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一点是实现“新老武汉人”的充分融合。
不同身份、不同户籍人口之间的融合问题,既受到人的观念与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也与不同人群生活条件和生活境遇有关。
“如在北京,老北京人与外来人口之间的予盾就很少,相互之间融合得很好。而在上海就不同了,老上海人与外来人口之间有时还存在一定歧视,有一些矛盾。苏州情况虽然没有上海那么严重,但也存在融合矛盾等现象。”冯建说。
为此,冯建曾在苏州专门做了个针对“老城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和邻里关系”的问卷调查,发现老城区本地居民对小区和邻里关系满意度相对较低。
“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对本地居民惠及度较低,甚至对其生活形成了干扰。但另一方面,本地人对外来人口又有‘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他们内心里对未来邻里关系改善充满希望。”冯建说。
冯建认为,苏州的调查结果可供武汉借鉴。
一方面, 城市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包括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要惠及“老武汉人”,尤其是收入相对较低甚至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相对贫困人群,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另一方面, 户籍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或多或少对“新武汉人”的生活还会产生影响,因而要采取措施实现外来人口的“市民化”。
“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求医等方面应该逐步实现无障碍通道,减少甚至消除因户籍不同而造成的生活境遇的差别,为真正实现‘新老武汉人’的融合铺平道路。”冯建说。
茫茫九派,包容万物。要成为中部的开放之城,在武汉的开放性与包容度与未来抱负之间,还有巨大空间。
2020年光伏行业逻辑是光伏组件成本大幅下降后,光伏发电具备了平价发电的条件,从而带动光伏需求大增,带动光伏行业进入产能大扩张的阶段。2020年有13家光伏上市公司共计宣布了逾40项扩产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涵盖硅片、电池片、组件、玻璃、逆变器等环节。
在中下游产能快速扩张的大背景下,2021年硅片的原材料硅料和玻璃的新产能投放步伐低于下游,两者的建设周期在1-1.5年左右,硅料在2021年供给释放有限,依然维持供需紧平衡状态,所以会推动硅料价格上涨。光伏2021年总体供需紧平衡,宽版玻璃将出现结构性供需缺口。预计硅料和玻璃的供应紧平衡状况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显著改善。
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现在很多光伏产业链生产企业与硅料企业签订长单,以锁定硅料采购量,202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大约在43.3万吨-46.6万吨。2021年长单锁定量占据总产量的76%-78.5%。但是锁量不锁价,如果硅料价格上涨,那么成本上升将会向下游传导。
参考BNEF、HIS、PV lnfolink、HPT这四家机构对于光伏装机量的平均预测数据来看,在2021-2022年,全球光伏板块耗银量占全年白银产量的比例约为7.73%与7.85%。白银年产量不出现大幅激增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在2025年时大概率将会超过12%,至2025年,全球光伏板块用银量在乐观的估计下将会达到144.06Moz。在光伏产业需求的带动下,白银价格也有望进一步上升。
目前硅料成本约占硅片成本的60%,硅片成本约占光伏电池片成本的50%。电池片约占组件成本的65%,也就是说硅料占组件的成本比例为19.5%。此外,光伏玻璃在组件成本占比为6%-7%左右,光伏电池片的可变成本当中白银占比超过40%。综合看, 白银、硅料和玻璃三者在光伏组件中的成本接近50%,所以光伏组件价格对三种原材料价格的敏感度很高。
2021年这三个原材料价格都有上涨的逻辑,所以预计2021年光伏组件的成本也有大幅增加的可能。考虑到光伏发电有平价上网的天花板,如果三种原材料价格涨幅过大,对光伏组件的终端需求将会有负面影响,这是2021年投资光伏板块最大的坑,所以我们认为2021年光伏产业的投资机会将向硅料、玻璃和白银原材料细分领域倾斜。
光伏级多晶硅料在2011年突破50美元/千克后,价格持续下降,期间虽有部分年份出现反弹,但总体呈现不断下跌走势。2019年后价格跌势放缓,2020年下半年开始,光伏级多晶硅料价格开始反弹,最新平均价格报11.47美元/千克。我们认为2021年在全球大通胀的情况下,硅料供应紧张将会带动硅料价格上涨,每公斤硅料价格将会有30-50%的涨幅。
目前硅料的前三强是协鑫、通威和新特能源。目前已公布扩产计划的新增产能包括通威永祥扩产7.5-8万吨,大全新能源扩产3.5万吨,亚洲硅业扩产3-3.6万吨。2021年硅料或有3万吨有效产能增量,其余新增产能要到2022年一季度才能得到释放,对2
有机硅是硅的化合物,多晶硅是单质硅,区别大大的。具体来说:
有机硅,即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O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习惯上也常把那些通过氧、硫、氮等使有机基与硅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也当作有机硅化合物。
其中,以硅氧键(-Si-0-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为数最多,研究最深、应用最广的一类,约占总用量的90%以上。
多晶硅,是单质硅的一种形态。熔融的单质硅在过冷条件下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形态排列成许多晶核,如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则这些晶粒结合起来,就结晶成多晶硅。
利用价值:从目前国际太阳电池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为单晶硅、多晶硅、带状硅、薄膜材料(包括微晶硅基薄膜、化合物基薄膜及染料薄膜)。